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石淦的博客

石淦的感受,实干的追求,足印的篆刻,足音的回响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才智启蒙积善里,金色童年快活长, 狂飙十年废学业,混沌一片赴边疆。 务农育林等闲度,做工管理岁月忙, 辛辛苦苦平安过,大声疾呼正能量。

脱坯做砖盖房子(原创)  

2012-09-24 00:01:11|  分类: 游踪留痕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脱坯做砖盖房子

上世纪七十年代,我们在农场从事着最原始的劳作,设身处地的经历了俗称四大累中的三大累:和大泥,脱大坯,拉大锯,还有一累,是“荤”的,北方人大多数都听过,不说也罢。最近山西出现 “黑砖窑”案,勾起了我对三大累的回忆,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,但却记忆犹新,一直也没忘掉。和大泥,脱大坯,拉大锯这三件事,都和盖房子有关。

夏天农闲,连队会抽一个班跟着泥瓦匠和泥糊墙,和泥做砖,不是和稀泥,而是和大泥,经历了这个过程最让人发怵,也最感到体力劳动的艰辛。和泥最好是用黏土,用铁锹把挖起来的生土打碎,放些水浸湿泡软,先用钉耙像和面或捣糍粑一样把泥和熟,赤着两脚顺着圈使劲地蹬踹,用双脚和泥,很容易踩碎泥中的土疙瘩。再来回用锹一团一团地翻泥,把贴在下面生泥翻来复去捣腾几遍,泥和得有了筋道,土中的那些微粒相互融合,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歌唱词比喻是再恰当不过了。可和泥的人却累的够戗……和到最后,泥熟透了,也黏透了,花锹似乎插不进拔不起,糊外墙用的泥中还要放上些麦秸,那泥糊墙,还不容易开裂。

脱坯是粗活,那时我们住的是土坯草顶房,经过一年春夏秋冬的风吹雨打,冰冻雪封,土房子需要修缮,有些地方要换土坯,脱坯的任务就落在了我们班上。全是土法上马,先和大泥,再做个坯模子,反复举起一大块湿泥在地上砸,觉得够硬了,就砸向长方型的木框模子,把泥压紧,然后排列整齐的扣在地上风干,土坯就做成了,人却累的腰都直不起来。做砖却要细致一些,泥既不能太湿,又不能太干,半稠半干正好,坯脱的出也立得住。地下扬层细面沙子,把坯模子放上,用桃型刀铲切一块泥下来,“啪”地朝模子上一摔,再一摔,把泥填满填实模子,拿小弓子刮下多余的泥,双手托起带坯模子,走到平地上,倒扣下去,轻轻收起模子,两块砖坯就成了。湿泥砖坯太沉了,一次只做两块。脱砖坯的动作很机械,涮模、刮泥、补角、抹平、扣泥,完成这套动作要不停的蹲下、立起和托重行走,一整天还要忙挖土、挑水、焖泥和码坯等活计,收工时累得我们个个腰酸腿痛,早上懒得起炕,那时我们年轻,极度的疲劳不但没撂倒我们,年轻人那种争强好胜导致谁也不甘落后。每天都认认真真完成指标。

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,在什么都讲自力更生的环境里。砖坯是做好了,收工前又要把干砖坯一块块垒成垛子,遇上刮风下雨,坯垛还要用草苫子盖上,草苫子也是我们割来小叶樟草自己编成的,这其中的讲究也不少,草不能乱不能松,长短一致,均匀的一小把一小把用麻绳扎紧,否则容易洇水。烧砖也得我们自己来。先要搭砖窑,在油坊村护围河的北堤上,我们垒起了一个小砖窑。装窑的要求更高,砖坯离窑较远时,我们就推着独轮车运输,进窑则靠我们一摞摞把砖坯背进窑里,一圈一圈的摞起来,既要坯与坯之间留着空隙,又要稳稳当当摞得高高的不倾倒。窑装满了就要封窑。然后点火烧窑,我们烧的是麦秸,几天几夜连着烧不能断人,当班烧窑两人一组,一人喂柴草,一人运麦秸,自己安排轮换。一次,我正在喂柴,搭档北京人运麦秸,看着够烧一个时辰了,他把草叉子随手往里一扔,不偏不倚,那叉子斜着从我的右脚背进脚底出,扎了一个透,幸好没有伤着骨头,休息两天,也自然痊愈了。这段流血经历终生不忘。一窑窑的砖就这么接连不断地烧出来了,这砖没有成为商品,而成为我们连队自己垒火墙、修火炕的材料了。

后来我们这个班一起调离农业连队,来到了新组建的林业队。有一年上山伐木,拉大锯的活儿没有少干,人虽很辛苦,很累,但苦中有乐,苦中寻乐,吃得苦中苦,还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,吓倒我们。新组建的连队,家属搬来后,我们的草房宿舍改造成家属住房了。盖我们自己住的砖瓦房宿舍的大事就由我们义不容辞的担当起来了,挖深坑,打地基,锯木头,做门窗,筛沙子,泡石灰,搬红砖,砌墙头,抹墙壁,搭火墙,铺地砖,上房梁,盖瓦片所有的活儿都由我们自己干。住进我们自己盖成的新房子里,男女两个班,人人心里都美滋滋的。胜过了今天住进高楼大厦的感觉。

有了人生这三大累垫底,今天再遇上什么样的苦,我们都不怕,都能够承受。我也牢记着人没有受不了得苦,只有享不着的福。我们这一代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就是这样练成的;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就是这样形成的。

(本文写于2008年初。那位北京人还是我在《小雨中的回忆》一文中的人物。很想他!) 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60)| 评论(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